疾病百科-老醫精選-醫網珠璣 tmn-logoolddoc-10-s
華語健康資訊入口網站(臺灣健康資訊網)- 老醫之家系列
olddoc

(一九九六年三月創刊)
疾病百科-每日精選-老醫
疾病百科-醫網珠璣
老醫精選


吳昭新 醫師 編輯 (by Jau-Shin WU, M.D., Ph.D.)

“疾病百科、老醫精選、每日一篇”老醫自一九九八年九月以來繼續精選醫網網上的優質健康資訊,雖然不免有所遺漏,但確也蒐集涵蓋了各科的珠璣作品,給一般大眾查詢醫療資訊時不少幫助。然而四年多來其中有不少作品已從網站消失或因網址的更改以致失去連結,因此重新整理並加入關鍵詞和臨床科別(如內科、婦產科、小兒科等)查詢功能,以便查尋。因老醫時間、體力有限,篩選時間改為有優質作品時隨時選介,繼續為舊雨新知服務。(2002/09/12)
因事故遺失第1182~1300項資料,老醫會盡量補充遺失資料,請多包涵,特此向各位讀者致歉。(2008/10/17)
煩請有大作上網者,務必註明“著者大名”、“所屬單位”和“貼出或更新日期”,這是醫藥資訊最重要,也是網友很重視的基本事項。
如有作者不願接受超連結者,請即惠知,老醫當即刻刪除連結,謝謝。

在下面搜尋框內鍵入所要尋找的關鍵詞如“內科、婦產科、痛風、腹痛、青春痘、懷孕、藥品、眩暈等”

自June 01, 2005年開始也將專業文章選入本輯中,暫不分科別,請在關鍵詞中鍵入“專業”

【癌症專輯-台灣臨床癌症研究發展基金會】

老醫之家-日語版
老医のホーム(日本語ページ)
オーボー真悟のブログ
呉昭新;オーボー真悟;瞈望
台灣文學部落格
呉昭新;瞈望
俳句を語る
呉昭新;オーボー真悟;瞈望
Dr. NGO's HAIKU note
CS,NGO (oobooshingo);Anthony WU
瞈望 的部落格(shingo)
呉昭新;瞈望
第二屆東京詩歌祭及第六屆世界俳句協會大會2011記錄影片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呉昭新;オーボー真悟;瞈望


自訂搜尋

(Last updated April 15, 2015)

文章總數: 1273 不顯示摘要 關鍵詞搜尋: /共64頁

point(1484)(專業,一般)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 Test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A)  閱覽人次: 26797  (2015-04-15)
關鍵詞: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 攝護腺癌;
The PSA test measures the blood level of PSA, a protein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prostate gland. The higher a man’s PSA level, the more likely it is that he has prostate cancer. However, there are additional reasons for having an elevated PSA level, and some men who have prostate cancer do not have elevated PSA.
The PSA test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screen men for prostate cancer. It is also used to monitor men who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prostate cancer to see if their cancer has recurred (come back)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or is responding to therapy.
Some advisory groups now recommend against the use of the PSA test to screen for prostate cancer because the benefits, if any, are small and the harms can be substantial. None recommend its use without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the test.
What is the PSA test?......   (詳見全文)


point(1483)(一般)攝護腺癌手冊 長庚醫院  閱覽人次: 455  (2015-03-17)
關鍵詞:攝護腺癌; 治療; 手術; 症狀;診斷;
前言

人過中年事業大致有成,多是開始享受前半生奮鬥的果實。可是年齡的增加也意味著病痛老化的開始,例如體力耐力的減退、心血管疾病的虎視眈眈、生理機能的衰老反應到日常生活的不便與困惑。以泌尿系統而言,中老年男性漸漸會有排尿遲緩、甚或性機能異常的困擾!以現今醫療技術的進步發展,這些生理的衰退大多能以藥物或手術回春。生理的變化固然可以預期,然而對中老年人來說,惡性腫瘤卻是生命與健康最大的終結者。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或是早期發現腫瘤,是現代中老年人健康維護最重要的課題。


攝護腺癌在台灣的現狀

依據內政部的統計分析,惡性腫瘤是台閩地區男女死亡十大原因之首。而在男性惡性腫瘤疾病之中,攝護腺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均有逐年增加的情形。攝護腺癌在民國84年,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七(粗發生率為8.07人/十萬人口)。而依據90年的報告,攝護腺癌已排名第六(粗發生率為17.58人/十萬人口),而其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七(粗死亡率為6.06人/十萬人口)。此比率雖遠較美國患病率為低(美國1997年發生率為白人101人/十萬人口,黑人137人/十萬人口),但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檢查的進步,攝護腺癌已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疾病,因此對於攝護腺癌的認識,可以提供我們對此一日漸增多的疾病有更周詳的對應。長庚紀念醫院癌症中心泌尿道癌小組邀請多位醫師就其專長提供攝護腺癌之病因、診斷及現有治療的一般資訊,希望對於一般民眾與臨床醫師對此一疾病有更清楚的瞭解。

攝護腺癌的致病因素

誠如之前所提,腫瘤的形成是去氧核醣核酸(DNA)的改變,但是造成DNA改變的確實原因不甚清楚遑論如何去預防。不過有些可能的危險因子如種族,家族史,飲食習慣….等等多被廣泛的討論與研究。

1. 年齡:前列腺疾病是老年男性特有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尤其男性50歲以後,罹患攝護腺癌的機會就會明顯上升,幾乎有80%以上被診斷出攝護腺癌的病人年齡約為65歲。
2. 種族因素:已知在美國地區,黑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遠高於白人,而北美與北歐的發生率也比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的為高,這說明了種族的差異與攝護腺癌有關。
3. 家族史:研究顯示,患有攝護腺癌病患的兄弟或父子罹患此疾病的機會比沒有相關家族史的人為高。基礎醫學研究發現某些基因與攝護腺癌之發生、進展有關,雖然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指出攝護腺癌會遺傳,但對家中有攝護腺癌病患的兄弟或兒子,我們建議密切且提早檢查。
4. 飲食習慣:我們已知亞洲人例如日本人或華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遠比歐美為低,而且攝護腺癌也非當地主要之癌症,但多項研究顯示,亞洲人罹患攝護腺癌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移民至美國的華人或日人,攝護腺癌的發生更成為其主要癌症之首。這說明了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也增加了攝護腺癌的發生。同樣的,目前仍沒有足夠資訊告訴我們飲食在攝護腺癌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從攝護腺癌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飲食的西化或許影響了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攝護腺癌的主要症狀

攝護腺是一種進展緩慢的癌症,症狀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如:夜尿、頻尿、尿柱變細、尿流變小、排尿遲緩、小便失禁、急性尿滯留、血尿、滴尿…等。早期的攝護腺癌大多沒有症狀,等到有局部侵犯或遠端轉移時,才會有症狀出現。如骨盆腔淋巴結轉移造成下肢水腫,大部分都是到晚期才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包括骨頭疼痛和體重減輕等。


攝護腺癌的診斷方法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癌症尚未轉移之前施以局部的治療是可能治癒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由於應用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血清檢驗法問世,再配合常規肛門指診,大幅增加無症狀的早期攝護腺之發現率。

一、初步診斷方式包括
1. 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free PSA)
2. 肛門指檢:由泌尿科醫師以食指自肛門伸入,經直腸前壁間接觸摸攝護腺體,由醫師的經驗可以區別出不同的攝護腺疾病。正常的攝護腺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如同大拇指根部的肌肉。攝護腺癌則會比較硬、結節、甚至硬如石頭。但下列的情況下肛門指檢不易判讀,如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攝護腺結石、做過切片或做過經尿道攝護腺切除手術者。
3. 經直腸超音波檢查(TRUS):利用超音波使攝護腺以視覺影像來呈現,這種檢查對已知之癌可看出它的大小、位置及是否侵犯攝護腺包膜之外,亦可幫助找出觸診時無法察覺出的癌。

二、進一步診斷方式:切片檢查......   (詳見全文)


point(1482) (一般)攝護腺癌也可以不需要治療嗎? 泌尿科 歐宴泉醫師 (台中榮總)  閱覽人次: 651  (2015-03-17)
關鍵詞:攝護腺癌; 治療; (PSA); 手術治療;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一小部份的攝護腺癌病患不需要接受任何抗癌藥物,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我們先舉一例子做說明:
  唐先生在68歲時因小便很細,解尿解不乾淨,每1至2小時都需要去解一次小便,且晚上要上4次廁所,醫生從肛門觸診攝護腺診斷為攝護腺肥大,於是接受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刮除攝護腺約50公克,術後病理診斷約有2公克的攝護腺組織是癌症,其餘是攝護腺肥大。唐先生是典型攝護腺癌第Ia期,所謂Ia期是指肛門觸診摸不到攝護腺硬塊,手術前診斷為良性攝護腺肥大,經尿道攝護腺切除後,病理組織攝護腺癌的部分佔刮除體積的百分之五以下,癌細胞分化較好,如果癌細胞佔百分之五以下或癌細胞分化較差就是Ib期。
  唐先生術前攝護腺特定抗原(PSA)的指數是5.0,術後一個月PSA=0.5,醫生建議三個月再抽PSA=0.48,於是醫生建議每半年抽血驗一次PSA,現在已經五年半,唐先生這些年來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總是在0.5至0.65之間。經尿道攝護腺切除,通常不能完全切除攝護腺,會留下極少部分組織,所以術後術護腺特定抗原指數應該很低(一般約在2以下),唐先生術後PSA=0.5,表示剩下攝護腺極小,那麼這裡還有癌細胞嗎?我們不確定,但是,最好的方法是持續追蹤PSA,指數五年半都沒有增加表示沒有癌細胞再持續生長。為什麼我們敢採用不治療而每隔半年才追蹤一次?我們這樣做是根據多年來累積病例所做的報告。一般而言第Ia期(<5%癌細胞)的病患,不需要治療的比率是80%,10個病人中有8個病人癌細胞已經被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刮乾淨沒有剩餘癌細胞,他的惡性攝護腺癌已經根治了。另外一位胡先生也是第Ia期的病人,則在術後PSA 1.2,一年後升到2.0,二年後升到3.0,胡先生就是10個病人中的另外2位病人的情況,有殘留攝護腺癌細胞,而且有惡化,是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   (詳見全文)


point(1481) PSA - 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指標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吳季如醫師  閱覽人次: 1990  (2014-09-24)
關鍵詞:吳季如; 攝護腺癌; PSA;
如果您已年過四十, 那大可把自己的年齡給忘了, 可是卻不能不知道自己的PSA值是多少. 如果您連PSA是什麼都不知道, 那就太遜了, 因為在談癌色變的今天, PSA是目前用來早期偵測攝護腺癌最新的利器.

PSA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的簡稱,1970年首先在攝護腺組織中被發現, 1971年一群科學家原想探討精液中是否含有什麼特別的蛋白質卻無意中在精液中分離出PSA, 沒想到當初無心插柳, 卻對攝護腺癌診斷及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由於PSA特殊的專一性及客觀性, 1979年起被全世界廣泛應用於臨床攝護腺癌的篩檢. 早期攝護腺癌的發現率大為提高, 患者也得早期治療而獲得良好的成效。1991年,自由型PSA被發現, 而利用自由型PSA佔全部PSA的百分比可以更準確的區別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

PSA是攝護腺特有的一種醣蛋白,它祗能由攝護腺上皮組織製造,主要功能在使精液液化, 它以兩種形式存在於血清中,即自由型及複合型PSA. 複合型PSA主要由肝臟代謝, 半衰期約2-3天, 因此根除性攝護腺切除後, 需經數週後PSA值才可能降到理想的範圍。自由型PSA的半衰期約袛有2-3小時, 由於其分子較小, 因此可經由腎臟排出體外.

PSA值受男性荷爾蒙的影響很大, 因此大都數男性在青春期後才可由血清偵測到PSA. 而隨著年齡的增加,PSA值亦會隨之上升,正常男性40~50歲PSA值介於0~2.5 ng/ml, 50~60歲介於0~3.5 ng/ml ,60~70歲介於0~4.5 ng/ml, 70~80歲介於0~6.5 ng/ml,由於攝護腺的大小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 而攝護腺愈大PSA值就愈高,因此會有這種差異存在. 不同的人種, PSA的臨介值也有不同的標準. 例如黑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會較白人為高,因此其PSA的標準值也較白人為低. 當指數超出正常值時,便要懷疑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

除了年齡外,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都有可能使血清PSA值上升,肛門指診、攝護腺按摩、攝護腺超音波、攝護腺切片或膀胱鏡檢查,手術, 放射線治療, 放置導尿管,騎腳踏車, 射精也會使PSA增高,其中影響最明顯的是攝護腺切片檢查, 通常必須經過2-3星期才能恢復原先的數值. 長期服用波斯卡(Proscar)會使PSA值下降. 因此在判讀PSA值時, 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在內. PSA升高表示攝護腺可能有問題,但並非所有攝護腺疾病都會使PSA值升高,且PSA增高並非一定代表有攝護腺癌。......   (詳見全文)


point(1480)慢性腎臟疾病的認識與預防 三軍總院腎臟科 許育瑞 醫師  閱覽人次: 635  (2014-08-26)
關鍵詞:慢性腎臟疾病; 水腫; 尿頻; 尿急; 尿痛; 少尿或無尿; 多尿; 血尿;
腎臟結構與功能
•泌尿系統是由腎臟(kidney)、輸尿管(ureters)、膀胱(bladder)及尿道(urethra)組成。腎臟過濾血液新陳代謝的廢物及排除身體上過多的水分,經過輸尿管、膀胱、尿道而將尿液排出體外。泌尿系統必須在完整且功能正常情況下,才能維持身體的恆定及健康。整個泌尿系統中任何一部分若發生病變,將可能威脅到生命。
腎臟功能:
•製造尿液
•清除新陳代謝有毒廢物 清除新陳代謝有毒廢物:如尿酸、尿素氮、肌酣酸
•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 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如調節鈉、鉀、 鈣、磷及酸鹼的
穩定及平衡
•紅血球生成素
•活化維他命D3
•腎素
•前列腺素
腎臟病的症狀
1. 水腫: 腎臟病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就是水腫,常出現於
眼瞼、踝部、後背。水腫時會伴有尿少及體重增加的症狀。
2. 高血壓: 腎臟病人就醫時應注意檢查血壓,血壓升高常
是病情加重的表現。
3. 尿頻、尿急、尿痛。尿頻(次數多,每次尿一點)、尿急
(憋不住尿)、尿痛(排尿時小腹疼痛、有下墜感) 。
4. 腰痛: 間斷發作的劇烈腰痛,常沿側腹部向會陰部放
射,伴嘔吐。常見於腎盂、輸尿管結石。
5. 少尿或無尿: 每日少於400毫升稱為少尿,少於100毫
升稱為無尿,此時腎臟已不能從尿液中排出代謝物,無法
調節水和其它內在環境的穩定與平衡。
6. 多尿: 每日的尿量大於2500毫升稱為多尿。同時應注
意夜尿(入睡至起床間的尿量)與晝尿的比例,(正常為
1:2或1:3)。
7. 血尿: 血尿可能是嚴重疾病的信號,應及時就診,查
明原因與部位,作出適當的處理。
8. 尿中泡沫增多: 可能是尿中出現大量蛋白的表現,應
及時作尿液檢查。
9. 其它: 原因不明的食慾不振、乏力、貧血等,也有可
能是腎臟疾病引起的。......   (詳見全文)


point(1479)(一般, 專業)口乾症 台北縣弘森診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林明毅 張雅慧  閱覽人次: 927  (2014-08-22)
關鍵詞:口乾症;
病 例
一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到醫院看門診,告訴醫師口乾有好幾個月了,嘴巴苦澀,口臭,沒有口水,引起聲音沙啞、喉嚨痛、食不下嚥,尤其進入乾燥的冬季以來,夜間症狀特別厲害,難以入眠,嚴重地影響生活品質。經詢問病史和身體檢查,發現老先生有輕度的帕金森氏症,以前有一次輕微中風,曾在其他醫院長期服藥追蹤中,檢查他的口腔黏膜乾燥,舌面光禿不見舌苔,嘴唇龜裂缺乏水分,還有牙周病和缺牙。
前 言
口乾症(xerostomia)被定義為唾液的組成改變、唾液的總量減少或完全消失,導致口腔乾燥,不能維持嘴巴的濕潤,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常見在老年人。口乾症並不是一個疾病,是一個常見的主觀感受,可以是多種疾病或健康問題的表現症狀之一,有臨床上特殊之重要性。引起口乾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見者有藥物、某些疾病和頭頸部癌症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等。如果長期都有口乾的情形,會引起一些有害健康的相關問題,像是蛀牙、吞嚥困難或營養不良等,對患者的生活品質產生顯著的影響。老年人突然健康的惡化,經常有口腔乾燥的抱怨,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治療,有時候,可能是罹患了輕微到嚴重疾病的前兆。
唾 液
人體正常每日分泌1,000-1,500毫升的唾液,唾液是一種黏稠、透明的液體,主要成分是水,其他含有機和無機的成分。三對主要的唾液腺,包括腮腺、頷下腺和舌下腺,分泌佔總量90%以上的唾液,剩下少於10%的唾液由口腔內小唾液腺分泌,每個腺體可分泌不同成分的唾液(1)。唾液有兩種主要的分泌物類型,第一種是漿液分泌物,主要由腮腺和頷下腺分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抗菌物質,像是消化酶和抗體等。第二種是黏液分泌物,主要由頷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小唾液腺的分泌物也幾乎都是黏液,含有豐富的醣蛋白,可以潤滑口腔和預防上皮細胞脫水。唾液的分泌全部由神經反射調節, 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透過食物對口腔機械、化學和溫度的刺激,或透過中樞神經引起唾液分泌,初級中樞在延髓,也會受到大腦皮質輸入訊號影響,像視覺、嗅覺或情緒等。支配唾液腺的輸出神經以副交感神經為主,作用在腺細胞膜的蕈毒類接受器(muscarinic receptor)上,神經傳遞物質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可以增加唾液分泌量。
唾液有很多重要功能,它可以潤滑和修復口腔黏膜,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幫助食物咀嚼、吞嚥和消化。透過許多酵素、免疫球蛋白和化學物質,唾液作為一個保護系統,在口腔內防止機械性、化學性損害和傳染病的攻擊。另外,唾液提供許多鈣、磷酸鹽離子及醣蛋白,強化保護牙齒,有再礦物化(remineralization)的作用。它有碳酸氫鹽及磷酸鹽緩衝系統,維持中性酸鹼值的口腔環境。
流行病學
口乾是一個老年人......   (詳見全文)


point(1478)(一般 )伊波拉-馬堡病毒性疾病 台北市衛生局  閱覽人次: 560  (2014-08-16)
關鍵詞:伊波拉-馬堡病毒性疾病
壹、流行病學資料
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嚴重急性病毒性疾病,病症為突然出現高燒、不適、肌肉痛與頭痛,接著出現咽頭炎、嘔吐、腹瀉與斑點狀丘疹,特異出血現象,並常伴有因肝受損、腎衰竭與中樞神經損傷,多種器官功能失調而引發末期休克。實驗室診斷發現淋巴球減少,嚴重血小板減少,轉氨酵素上升(AST>ALT)。大約有25%原發型馬堡病毒感染,會造成死亡,而在非洲之伊波拉病毒感染致死率從50%至90%。
實驗診斷是以酵素免疫法檢測其專一性之IgG抗體(IgM抗體存在代表近期感染);酵素免疫法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器官均質液中所存在之病毒抗原;以單株抗體進行螢光抗體法檢測肝臟細胞中之病毒抗原;以細胞培養方式或天竺鼠來增殖病毒,進行病毒分離。有時可藉著電子顯微鏡觀察肝臟切片上的病毒。這些測試方法中,以螢光抗體法檢測抗體之存在時,會有誤導之情況發生,尤其是對於曾經感染過之病患的血清調查。這些實驗操作,危險性極高,因此應該在對實驗操作者有絕佳保護措施之環境下進行(生物安全等級-4實驗室)。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病毒直徑約80 nm,790 nm長(馬堡病毒)或970 nm(伊波拉病毒),是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的成員。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 μm。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之抗原性是有所不同,而來自薩伊、象牙海岸與蘇丹之不同伊波拉病毒株,其抗原與生物特性亦有所區隔。第四種伊波拉病毒株:Ebola-Reston,可造成非人類之靈長類致死之出血性疾病,偶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三、發生情形(Occurrence)
(一)馬堡病毒
於1967年,德國馬堡地區共有31人暴露於來自烏干達非洲綠猴而受到感染,其中有7人死亡;1975年南非出現3件死亡病例,其中指標病例是肇始於辛巴威地區;1980年肯亞出現2件確認感染病例,1例死亡;1982年辛巴威有1例;1987年肯亞出現1例死亡病例;1999年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有5例確定病例。
(二)伊波拉病毒
於1976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西部省份與離其約500哩遠之薩伊同時出現,約有600個案發生於鄉村之醫院與村落內。死亡率約70%。第二次爆發流行是在1979年發生於蘇丹的同一地區。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與黑猩猩發現另一型別之病毒株。1995年在薩伊之Kitwit有大規模流行。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連,則並非十分清楚。
(三)與伊波拉病毒有關之線病毒(Ebola-Reston)
美國於1989年與1990年,義大利於1992年從菲律賓進口Cynomolgus猴子,皆發現與伊波拉病毒有關之線病毒。許多受感染之猴子皆死亡,5位動物工作者幾乎每天皆須與這些猴子接觸,其中有4位出現特異性之抗體,但並無發燒或其他病徵出現。
四、傳染窩(Reservoir)
經過多方之努力研究仍不清楚。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對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而得;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幾乎所有從被污染的針筒、針頭而感染的病人,皆已死亡。
病人痊癒後7週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疾病。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馬堡病毒為3~9天,伊波拉病毒為2~21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血液、分泌物含有病毒,即具感染力。在蘇丹有30%的第一線此類疾病之醫護照顧人員被感染。
而有親密接觸之家庭成員則無受感染之個案。在病徵出現後之第61天,仍可自精液中發現伊波拉病毒。但第76天則無病毒之存在。
八、感受性與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所有年齡層皆可被感染。

貳、防疫措施
一、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凡符合臨床症狀(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疼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腹痛、喉痛、胸痛、皮疹及有出血傾向),且病例經下列之一實驗室診斷確定:
(一)由體液及組織分離出伊波拉病毒。
(二)由體液及組織檢驗出伊波拉病毒之抗原或抗體或其他遺傳物質。
二、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醫院對疑似病患所採集之檢體,或檢疫單位對環境、人員所採集之檢體,都須隔離,並送疾病管制局病毒性疾病組,必要時送國外之P4檢驗室作確認。檢體之採集及運送過程,均應遵守隔離技術。
(一)採檢項目:
1、血清3 ml放入塑膠檢體瓶,旋緊瓶蓋後置PVC膠袋中,緊封袋口再放入小塑膠盒內。
2、組織(於患者死亡後立即採取)
肝、脾以無菌操作方式採取約10公克,放入15 ml容量之氣密塑膠瓶中,旋緊瓶蓋後再放進夾鏈小塑膠袋內並夾緊袋口。每袋放一個檢體。
註:
1、疾病管制局會同臨床醫師確診後,再採檢送驗。
2、檢體採取及搬運人員務必穿密閉的防護衣及呼吸過濾設備作週全的個人防護措施。
3、至少應分別取得急性期(發病7日內,越早越好)及恢復期(發病14日後)之血清各一支。若無法取得急性期血清,則需採間隔7日以上之血清檢體二支,並分別送驗。
4、檢體立即冷藏(4℃~10℃)送驗。
5、所有與血液或體液接觸過之醫療器材必須高溫滅菌或藥物消毒。
6、檢體容器可由疾病管制局病毒性疾病組提供。
(二)檢體送驗流程如附件。
(三)送驗單格式
採用疾病管制局之“防疫檢驗檢體送驗單”(如附件),於“病毒性、立克次體性”欄中勾取“其他”項,並於其後註明檢驗項目。
三、防治方法(Methods of Control)
(一)患者、接觸者、周圍環境之處理:病患在九週內應避免性行為。
1、應立即呈報衛生單位。
2、隔離:應立即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並將病房設於遠離出入頻繁處,以防止隔離醫院成為另外一個感染源。但無需將病房遷移到特殊之檢疫場所。由於曾經發生過院內感染,所以在採取檢體如體液、分泌物時須格外小心謹慎,並採取最嚴格的防護措施。
3、立即進行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唾液、血液及其它與病人有直接接觸過之物體,包括實驗室用來診斷、測試血液樣本的儀器設備皆須以5%次氯酸鈉或含0.5%酚(phenol)之清潔劑進行消毒,其他可以高溫滅菌之物品,則應以高溫高壓滅菌、焚化或煮沸等方法處理。實驗操作應該在具有特殊高度防範措施的設備下進行,如果沒有此類設備,則應避免實驗操作,並且應由具有經驗及熟練的技術人員,利用所有可資保護的裝備如手套、安全操作箱、防護罩等來處理病人的檢體。血清可先加熱至60℃、30分鐘使病毒失去活性。最後要用含有0.5%酚類化合物之次氯酸鈉做徹底的消毒滅菌,此外也可考慮用甲醛來燻蒸消毒。
4、檢疫隔離:對與病人有親密接觸的人採嚴密的監視。
5、疫苗接種:無疫苗可資預防或治療。
6、接觸者與感染源之調查:對所有與發病三星期內的病人有親密接觸的人員進行監視,包括與病人共同生活、照顧他們的醫護人員、實驗室負責檢驗的人員、不經意接觸者。監視步驟:每天應測量體溫兩次並至少持續3週,當體溫高於38.3℃(101℉)時,應令其住院並加以隔離觀察。確認病人在發病前3週之行蹤及住所,並在該區找尋是否有未被報告或診斷出來的病例。
7、特定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發病6天內自靜脈注射Ribavirin(Virazole),開始時之劑量為30 mg/kg,接著改以15 mg/kg之劑量每6小時一次,連續4天,最後以8 mg/kg之劑量每8小時一次,連續6天。
(二)流行病學之調查方式:尚未定案。
(三)災情之啟示:無。
(四)國際間之處理原則:疫區應告知全世界,並防止被感染的旅遊者將病毒散播至其它國家。......
  (詳見全文)


point(1477)(一般)伊波拉病毒感染 疾病管制署  閱覽人次: 817  (2014-08-16)
關鍵詞:伊波拉病毒; 疾病管制署;
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與咽喉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與肝功能上升。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
伊波拉病毒是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直徑約80 nm,970 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 μm。伊波拉病毒屬(Genus 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 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 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 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與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有關;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伊波拉病毒感染
全國含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地理分布
(2014/01/01 - 2014/08/15)

查看大圖
> 疾病資訊
傳播方式:
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等再傳染給人。
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至今尚未有藉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的案例報告。醫護人員被感染之情況在非洲頗為常見,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時未遵守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洗手、配戴標準防護裝備等)。
潛伏期:......   (詳見全文)


point(1476)(一般)認識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 早療中心兒童臨床心理師 王加恩心理師  閱覽人次: 1267  (2014-08-11)
關鍵詞:認識自閉症; 高功能自閉症; 亞斯柏格症;
壞脾氣、堅持度超高的小恆

  小恆是個五歲帥氣的小男生,媽媽表示小恆活動量很高,自小便很有主見,堅持度高,脾氣壞。很多事情若不照著小恆的意思做,往往會導致小恆大發雷霆;上星期去餐廳吃飯,就因為有一個碗的碗口稍有裂痕,小恆便莫名的十分生氣的罵人並堅持要換。幼稚園老師也反映小恆寫字若寫不直,便會一直擦掉,往往寫一個字要搞很久,甚至會因此發脾氣不寫字,讓老師頭痛。此外,小恆跟同學的互動關係也不好,小恆會要求別人要遵照自己的玩法玩遊戲,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弄得小朋友都不知道如何跟小恆玩。

▇ 老是學別人說話的小祥

  小祥,四歲、就讀中班、理著平頭的小男生,是個瘋狂的藍色汽車迷,而特別喜歡看汽車旋轉的輪子或是將汽車一台台排列整齊。平時若是問小祥問題時,你會發現小祥常常會重複你的問題,而非回答你的問題,有一次鄰居的阿公問小祥「你媽媽叫什麼名字?」小祥的回答也是「你媽媽叫什麼名字?」。上述這些狀況這便是自閉兒常見的仿說現象(Echolalia),自閉兒的特徵之一為語言溝通能力障礙,他們尤其在語言與情境理解上會有困難,因此有許多自閉兒,在弄不清楚別人意思時,往往會重複他人的話語作為回應的方式,鬧出許多笑話。

▇ 何謂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

  根據國際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自閉症兒童主要有三大特徵:(一)人際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如不太看人、不太理人、無法正確使用非語言行為、缺乏主動與人互動的興趣、不知道如何交朋友等等。(二)溝通有質的障礙,如語言發展遲緩或是無語言能力、具備語言能力的孩子依舊在語言理解與語言使用上有困難、仿說、無法與人維持有意義的談話等現象。(三)行為、興趣及活動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版,如喜歡專注於無意義的排列物品、喜歡看旋轉的東西、刻板而重複的運動性做態身體動作(mannerism)。這些自閉症狀在三歲前便已顯現。

  實務上我們往往將自閉兒分為低功能與高功能二類,所謂低功能自閉症(Low Function Autism)多數是缺乏語言能力,伴有明顯的自我刺激行為,堅持度極高,自閉症傾向明顯,學習能力差。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 Autism)則多數具有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較佳、自閉症傾向較不明顯;但語言理解與表達力、人際互動與聊天的能力仍有困難(如上述的小祥)。亞斯柏格症(Asperger Syndrome)的孩子,是在語言方面的遲緩不明顯,學習狀況可,主要為人際與情緒調節能力不佳(如上述的小恆)。部分高功能自閉兒甚至有一些相較於其他孩子還要優異的能力,譬如:記憶力絕佳,看過一次故事書便可以一字不露的背誦;或出去玩看到某個景物,回家後可以畫得相當逼真。有的自閉兒會對於語言符號有特別的興趣,終日專研於符號學,因此可能有相當優異的外語能力,或很會寫電腦程式語言等情形。
▇ 協助孩子的方法......   (詳見全文)


point(1475)(一般)(專業)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認識及輔導 屏東教育大學 羅湘敏 教授  閱覽人次: 705  (2014-08-11)
關鍵詞: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泛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廣泛性發展障礙下的自閉症、雷特症候群、兒童期崩解症、亞斯伯格症候群、及未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但是大多數的專家和家長在使用這個名詞時是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及未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
 
自閉症 (Autism)
(一)我國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第十二條稱 [自閉症]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鑑定基準如下:
 一、 顯著口語、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
 二、 顯著社會互動困難者。
 三、 表現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者。
(二)我國 [身心障礙等級]中自閉症的定義為 [合併有認知功能,語言功能及人際社會溝通等方面之特殊精神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會生活適應有顯著困難之廣泛性發展障礙。]

★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標準和特徵

美國精神醫學DSM-IV自閉症的診斷標準
一、 具有下列(一)、(二)及(三)各項目中總共六項,且至少具有(一)中兩項,(二)和(三)各一項的問題:
(一)社會互動方面本質上的障礙,至少具有下列中的兩項:
 1. 多重非語文行為如視覺注視、臉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勢以規範社會互動使用方面顯著的障礙。
 2. 無法發展出符合其發展水準的適當同儕關係。  
 3. 缺少主動尋求和其他人分享快樂、興趣、或成就(如缺少呈現、帶來、或指出有趣的事物)。
 4. 缺少社會或情緒的交互性/互惠性。......   (詳見全文)


point(1474)(一般)(專業)亞斯伯格症候群 維基百科  閱覽人次: 892  (2014-08-11)
關鍵詞:亞斯伯格症候群; Asperger syndrome; 自閉症障礙;
亞斯伯格症候群(英語: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又名阿斯伯格綜合征或亞氏保加症,是一種泛自閉症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亞斯伯格症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1][2]。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在研究中首度記錄具有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同儕間表露低度同理心、舉止笨拙等情形的兒童[3]。五十年後,它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但學界對疾病症狀的界定仍尚不明確[4]。爭議包括,亞斯伯格症候群是否等同於高功能自閉症(HFA)[5] ;造成此爭議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盛行率迄今未受確立[1]。學界現計畫廢除亞斯伯格症舊有的診斷標準,改採用泛自閉症障礙的嚴重程度量表[6]。
罹患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實際原因依然不明。許多研究支持遺傳論點;但神經成像技術尚未找到共同明確的病因[1]。亞斯伯格症沒有單一診治辦法,許多特殊的治療方式都沒有足夠的數據證實完全可行[1]。現今的診治辦法主要以改善症狀和機能為基礎,多採行為治療,針對特定障礙,進行溝通技巧、強迫性或重複性行為以及肢體不靈活的處治[7]。多數個案會隨療程而有所進步,然而,溝通、社會適應與獨立生活等方面的障礙仍可能持續存在,甚至直到成年[4]。有些學者及亞斯伯格症患者主張改變社會大眾對這些症狀的觀點,定義它是一種差異,而非亟需治療的缺陷或障礙[8]。......   (詳見全文)


point(1473) (一般)攝護腺癌的救星 肛門指診加PSA 聯合報-書田泌尿科診所吳國鈞主任  閱覽人次: 967  (2014-07-31)
關鍵詞: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攝護腺癌;PSA;
根據衛生署85年度門診抽樣統計指出,罹患攝護腺惡性腫瘤中,50 ~ 59歲有2人,60 ~ 69歲佔所有罹患者的29%,而70歲以上更是佔所有罹患者的70%,可見年紀愈大,罹患的機率愈大,長壽男人不可不慎!

在泌尿科門診中,常會為一些因攝護腺肥大而懷疑有攝護腺癌的病患,進行肛門指診及PSA血清中的濃度測定,可以初步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為什麼要做PSA血清檢測?它代表什麼意義?

PSA的中文全名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攝護腺特有的一種醣蛋白,它是由攝護腺上皮及尿道周圍腺體製造,主要功能是液化精液。隨著年齡的增加,PSA值亦會隨之升高,故藉由PSA的檢測,可以早期發現是否罹患攝護腺癌,以達早期治療。

PSA的正常值是多少?書田泌尿科診所吳國鈞主任表示:正常男性的PSA值是4ng/ml,但是它也受到年齡、疾病、檢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吳主任指出:一般正常情況下各年齡與PSA的參考值是,40~50歲介於0~2.5 ng/ml, 50~60歲介於0~3.5 ng/ml ,60~70歲介於0~4.5 ng/ml, 70~80歲介於0~6.5 ng/ml,當指數超出正常值時,便要懷疑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

哪些疾病會使PSA值升高?吳主任指出:當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症狀時,都有可能會使指數升高,而PSA升高表示攝護腺有疾病,但並非所有攝護腺疾病都會使PSA值升高,所以PSA增高並非一定代表有攝護腺癌。......   (詳見全文)


point(1472) 認識攝護腺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  閱覽人次: 1096  (2014-04-22)
關鍵詞:攝護腺癌; 前列腺特殊抗原; PSA;
一、背景:
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種現象在經濟高度開發社會尤其明顯,可能和廣泛的前列腺癌篩檢及年齡結構老化有關。在台灣,經年齡標準化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從民國六十年代的1.25人,上升到八十年代的2.25人,到民國九十一年已經上升至6.53人,至民國九十四年為6.50人。


一般而言,男性五十歲以前鮮有前列腺癌問題,但到了六十歲到七十歲之後,其發生率便急劇升高。臨床前列腺癌的顯現和血漿雄性素濃度有關,歐美國家男性之血漿雄性素濃度高於東方民族,故罹患率也高。也有研究顯示和基因遺傳相關,患者的兄弟有較高的發生率。另外攝取高脂肪食物的人得到前列腺癌的機會也較大。


二、症狀:
男性過了五十歲以後,前列腺疾病常會出現膀胱出口阻塞的症狀 ,包括解尿遲疑不順、夜間頻尿、排尿不全、或尿徑減小等,其實這些現象和良性前列腺增生關係更密切。但是一旦臨床出現這些症狀時,表示病患應儘速接受檢查,至少須仔細做好直腸指診,有時得再配合血液前列腺特殊抗原的檢驗和超音波檢查等。症狀更嚴重時會有會陰部疼痛,突發式陽痿或血尿等。另外有 20% 到30% 的前列腺癌病患因病灶能移到骨骼,尤其是脊柱而引起疼痛和全身疲累等症狀才開始就診。


三、診斷:
目前前列腺癌的診斷傾向廣泛的癌症篩檢,以期早期發現癌灶求 得最好治療效果。 最基本的檢查方法是完整而仔細的直腸指診。由於前列腺解剖位置和癌症好發於腺體外緣的關係,經由直腸做指診是診斷前列腺癌簡易而且重要的檢查方式。 最近前列腺特殊抗原已成為檢測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標。這種腫瘤指標可進一步做為前列腺癌篩檢工具,尤其是血液中前列腺特殊抗原濃度超過10ng/ml時,前列腺癌的機會大大的上升。
經直腸做前列腺超音波檢查是偵測前列腺癌的另一項利器,必要時可在超音波檢查導引下做前列腺生體切片檢查,以提高診斷比率,所以目前診斷前列腺癌的檢查方法有三種,即是經直腸指診、檢驗血液中前列腺特殊抗原濃度和經直腸做前列腺超音波檢查。


四、治療:
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依期別不同包括:開刀、放射治療、前列 腺內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等。對於第一期前列腺癌,若癌細胞分化良好,且僅侷限於小範圍時,一般而言,做過經尿道前列腺刮除手術後,只須密切追蹤即可,不須再做其它進一步處置。
若是病灶範圍較大或癌細胞分化不良時,可依醫院治療設備選擇開刀、放射治療或前列腺內冷凍治療等。開刀時除了切除前列腺外並同時廓清骨盆腔淋巴腺。一般而言,開刀及放射治療之療效相當接近。若發現骨盆腔淋巴已有轉移時,有些專家建議同時做睪丸切除術,以延後癌症轉移或復發機會。癌灶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時,通常以荷爾蒙治療為主。荷爾蒙治療包括睪丸切除,或使用抗雄性素作用之各種藥物。一旦荷爾蒙治療失敗,再考慮做化學治療,但療效甚差。......
  (詳見全文)


point(1471) 前列腺癌 維基百科  閱覽人次: 1607  (2014-04-22)
關鍵詞: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出自前列腺的惡性腫瘤。若其中有細胞的基因突變導致增殖失控,就成為癌症。惡性細胞除了體積擴大或侵犯鄰近器官,也可能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尤其是骨頭和淋巴結。前列腺癌可能造成疼痛、排尿困難、勃起功能不全等症狀。
前列腺癌發病遍布世界各地。發病率各地不同。美國的發病率是世界最高,歐洲次之(歐洲各地發病率也不同),東亞與南亞最低。從人種來看,黑人前列腺癌發病率最高,白種人其次,黃種人前列腺癌發病率最低。生活在本土的黃種人比移居北美地區者發病率低。[1]但美國的數字較高也許是因為美國地區的偵測率提高了[2]。
一般認為只有男性會罹患前列腺癌,最常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在西方國家,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常見的癌症,因而喪生的人數僅次於肺癌。然而許多前列腺癌的患者終其一生沒有症狀,從未治療,死因也不是前列腺癌。許多因素,包括基因和飲食,據信和前列腺癌有關,但截至2006年為止,尚無法預防此一疾病。但是在2011年發現女性也可能有前列腺,同樣有病變的可能[1] 。
前列腺癌大多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或抽血篩檢發現的。有關前列腺特異抗原(即 PSA )的準確性和效果目前仍有一些疑慮,不過它仍是現今最廣泛廣用的前列腺癌篩選工具。發現疑似前列腺癌的個案時,應做切片檢查(取一小片前列腺組織,處理後用顯微鏡檢查)才能確立診斷。其他進一步檢查如X光、電腦斷層掃描和骨骼掃瞄等,有助於了解前列腺癌是有否有外擴散。
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有時也做化學治療,這幾種療法可以合併運用。患者本身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癌細胞的擴散程度、顯微鏡所見的細胞形態,和初期治療的效果都關係到患者的預後。由於前列腺癌主要發生於老年男性,而前列腺癌的進展速度在癌症裡算是慢的,所以許多患者在癌細胞造成症狀之前就已經死於其他原因。對適當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包括選擇是否打算治癒),即為病患對於治療方案的正面與負面效果之間的取捨。
目錄 [隱藏]
1 前列腺
2 症狀
3 流行病學
4 篩檢
4.1 肛門指檢
4.2 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
5 確立診斷
6 治療
6.1 觀察等待
6.2 手術
6.3 放射治療
6.4 冷凍治療
6.5 荷爾蒙療法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前列腺[編輯]
主條目:前列腺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的一部份。成年男子的前列腺約有3厘米長,重約20公克。它位於骨盆腔,膀胱之下,直腸之前。尿道出膀胱後穿過前列腺,射精時,精液也同樣從尿道射出體外。前列腺由許多小腺體構成,它們分泌的前列腺液佔精液的20-30%體積。前列腺細胞的增殖要靠各種男性荷爾蒙來調節,包括產自睾丸的睾固酮(testosterone)、來自腎上腺的 脫氫表雄酮DHEA (dehydroepiandrosterone)和前列腺本身製造的二氫睾固酮 (DHT,dihydrotestosterone)。男性荷爾蒙也掌管第二性徵的表現,如臉部的鬍鬚和多於女性的肌肉量。
症狀[編輯]
早期的前列腺癌大多沒有症狀。往往是在例行健康檢查發現 PSA 值升高,進一步追查才發現[3]。然而有時前列腺癌也會引起症狀,而且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狀很類似,包括頻尿、夜間多尿、排尿困難、尿流細小、血尿、排尿痛等。前列腺癌也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礙,例如勃起困難、射精疼痛難耐。
較嚴重的前列腺癌若侵犯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起相對應的症狀。其中骨痛最常見,多半發生在脊椎、骨盆或肋骨,只要是癌細胞轉移之處都可能會痛。承受重量的骨頭如脊椎若因癌細胞侵犯而變得脆弱,也可能造成骨折而壓迫到脊髓神經,造成下肢無力或大小便失禁。[4]


(A)正常細胞若損壞而無法修復時,會自行凋亡。(B)癌細胞不會凋亡,結果持續增殖而不受控制。
流行病學[編輯]
造成前列腺癌的原因迄今未知。[5] 男性的致病危險因子包括了年齡、遺傳、種族、節食、生活習慣、藥物等等。主要的因子在於年齡。前列腺癌在四十五歲以下是少見的,危險性隨著年齡而增加。而平均被檢測出來的年齡是七十歲。[6] 不過,很多人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有前列腺癌。對中國、德國、以色列、牙買加、瑞典以及烏干達的其他死因男性進行屍檢發現,50歲以上男性中30%前列腺內存在癌細胞,而70歲以上者,此比率甚至高達80%[7]。 美國2005年預計將新確診前列腺癌患者230,000例,並且將有30,000人死於前列腺癌[8]。
篩檢[編輯]
肛門指檢[編輯]
檢查者帶上手套,塗上潤滑劑,將手指伸入肛門內的直腸檢查前列腺的大小形狀與質地。形狀不規則、質地硬或軟可能是腫瘤,需進一步檢查。這個檢查只檢查前列腺背面,不過85%的前列腺癌是發生在此區。能在肛門指檢中摸出來的癌症通常更為嚴重[9]。只用肛門指檢的篩檢方式從來沒有表現出防止前列腺癌致命的能力[10]。......   (詳見全文)


point(1470) 慢性疲勞症候群 維基百科  閱覽人次: 923  (2014-04-18)
關鍵詞: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倦)症候群(英語: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疲勞徵狀的病症,具體定義是長期間(連續6個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強度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我們現時對這種病的認識仍然很少,而且亦不明白它的病理學成因。絕大部分的患者都與工作緊張與壓力過大,以及長期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有關;若長期任由身心疲累,沒有好好調養,可能會引發一些危險因子,到時候可能就從輕微的「疲勞」演變成嚴重的「過勞」。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徵很多元化,計有[1]:
肌肉及關節疼痛
認知困難
在精神上及體力上的慢性且嚴重的無力感和耗盡感
其他諸如:發燒、出疹等較少見的病徵[2]
雖然疲勞是一種在很多疾病都會出現的病徵,但CFS的各種病徵是多系統的,而且往往很少因為一種病症所引起而同時發生,所以要分辨出來其實是有辦法的。......
  (詳見全文)


point(1469) 「癌因性疲憊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  閱覽人次: 1068  (2014-04-18)
關鍵詞: 「癌因性疲憊症」;疲憊; 癌症;
隨著癌症治療技術與藥物的進步,癌症存活率大幅提升,癌症照護的課題,也逐步朝向兼顧癌友身心靈的照顧為目標,尤其對罹癌後生活品質的關注更是癌友照護的重要範疇。台灣癌症基金會近年在服務癌友的過程中,病友常主訴治療過程中的「疲憊症」,造成他們莫大的困擾,不只帶來生活上極大的不適,更嚴重影響其療程進行及抗癌的信心。

國內癌症權威,台北榮總顧問彭瑞鵬教授響應關心此一議題,並提出,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於1997年便開始探討「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議題,研討內容指出,在癌症相關的副作用中,疲憊最困擾患者的生活,而1999年也在會議中指出應定期評估患者的CRF以改善其生活品質。通常癌症患者會以身心俱疲、疲乏、萎靡、疲倦、筋疲力盡、懶洋洋等詞語表達他的疲憊,而且在身體的表現會有四肢無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的狀況發生,而在情緒部分則有焦慮或情緒麻木,造成其參與活動或與他人社交的意願降低且無法享受生活,對工作的完成沒有成就感…等等。

其實,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8年已將「癌因性疲憊症(CRF)」,列在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分類第十版中(ICD-10),亦即CRF已被WHO定義為值得重視的症候群,顯示CRF已是醫護人員需要共同面對的病症。反觀國內,CRF卻常被忽略,導致癌友常受疲憊症困擾,進而影響治療、預後及生活品質。

癌不過「疲憊」折磨,癌症病人的求生吶喊!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說,「癌因性疲憊症」程度上與一般的疲憊或累是不同的,「癌因性疲憊」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來緩解,甚至影響治療與預後,然而國內卻極少關懷病友在這一部份的需求。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癌症病友在4月25日~5月16日做了一項「『癌因性疲憊症』病友狀況」調查,有效問卷共74份。從這一次的調查發現五大問題:

一、 癌友深受「疲憊症」困擾:高達7成以上的病友常常感到疲憊,且近5成的病友無法藉由睡眠或休息緩解,甚至有接近三成的癌症患者認為,「疲憊」比掉髮、嘔吐或疼痛更讓自己困擾,這些數據都顯示了,「疲憊」已經成為多數病友的嚴重問題。
二、 癌友對於「疲憊」問題的認知薄弱:有9成的癌友不知道「癌因性疲憊症」,甚至7成6的癌友認為這是治療中必然現象。
三、 「癌因性疲憊症」嚴重影響康復之路:超過2成病友因為「疲憊」而無法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甚至是洗澡、如廁等生活自理;而有近3成病友已經影響到正常進食,導致營養攝取問題;更有高達3成3,亦即每3人即有1人會因為「疲憊」造成治療中斷。這些情況都將導致治療及預後狀況不佳,尤其這些副作用的交互影響,更提升了治療上的困難。
四、 「癌因性疲憊症」造成心理衝擊大:近7成的癌患會有情緒低落問題,高達5成5的癌患失去與人接觸的動力,甚至1/3的癌患對未來感到無助而且沒有期待,更甚者還會有輕生的念頭。 五、 癌友對於「疲憊」改善有強烈渴望:高達7成6的癌患期望能有效的解決疲憊問題。有3成5的癌患認為,醫護人員無法協助解決疲憊問題。
賴醫師強調,醫護人員應該正視「癌因性疲憊症」對於癌友所造成的嚴重衝擊,並且應該積極的幫助癌症患者改善並解決。

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癌因性疲憊症」 台大賴裕和教授提出國內外研究

研究「癌因性疲憊症」多年的台大護理系賴裕和教授指出,癌因性疲憊症是癌症患者急需要改善的醫療需求,「癌因性疲憊症」一開始可能會影響患者遠程活動及步行距離;隨著嚴重度增加,患者漸漸沒有力氣持續處理工作,被迫要改變職涯目標;甚至是影響日常事務或家務的進行,有部分患者會因此需要聘僱他人來處理家務;更嚴重的疲憊使得病友連進食或咀嚼都沒有體力,而嚴重影響營養攝取及治療預後。

賴裕和教授在國內進行一項「癌症病人治療期間疲倦盛行率」的調查發現,「癌因性疲憊」造成病人許多負向的想法,包括「癌症是否復發」、「身體負荷不了治療」、「身體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是否該放棄治療」、「擔心治療無效」、甚至出現「是否將面臨生命終點」、「即將成為家裡負擔,若走掉了家裡就輕鬆了」、「身心很累、很苦」,這些負面想法都會讓病友不知不覺走上絕境;然而在研究當中也發現病友們無法提出需要協助的原因,包括「沒聽過這樣的處理,所以對疲倦感覺束手無策」、「應該做個配合的病人」、「不想麻煩別人,能忍就忍」、「累是女性化、不勇敢表徵,而且提出來就是在耍脾氣」、「醫護人員無法解決疲倦問題」。研究中發現「疲憊」已經是癌症病人最常經歷的痛苦,但是目前在臨床治療與照護中,仍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有效的處理,所以應該加強照護人員在疲憊照護的訓練,並提供有效的評估及多元的照顧,包括充分的資訊與自我照護知識、運動、有效的藥物處置。......
  (詳見全文)


point(1468)(一般)腹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三軍總醫院社區醫學部祝年豐教授  閱覽人次: 975  (2012-12-29)
關鍵詞:祝年豐;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
台灣地區近20 年來由於社會進步、經濟成長及營養狀況改善; 再加上速食文化的宣傳和業者的強力促銷下,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食品,已成為國人的熱門食物,更是青少年的主要食物來源。無形中不但導致熱量和脂肪的過度攝取,更造成營養成分攝取不均衡,再加上體能活動量不足;因此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在不同性別及年齡層中有逐年增加現象,且有年輕化趨勢。 慢性疾病為主的死亡型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5 年衛生統計資料顯示,慢性病(如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已成為國人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與高血壓性疾病等慢性病都與肥胖有關。國人十大死因中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高達三成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過去,只要血壓、血糖或血脂等各項危險因子在正常值範圍內,一般認為是安全的,但是近年來發現,只要這些因子接近異常範圍,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危險依然會增
加。然而,一旦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後,個案只能以藥物控制卻無法痊癒,因此面對這些慢性疾病最好的防治方法是要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
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代謝症候群自1988 年提出至今仍未有一完整定義。但肯定的是代謝症候群為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聚集現象,其包括腹部脂肪堆積、動脈粥狀硬化、血脂異常、血壓增高、血糖升高、早期發炎反應及凝血反應異常等,且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第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致病率和死亡率。代謝症候群是指一個人出現多重心血管代謝性異常,其中包括葡萄糖代謝異常、腹部2或內臟脂肪存積型肥胖、血脂肪代謝異常及血壓升高,其中民眾最容易自我檢視的指標是”腰圍”,也就是否為所謂”中廣型肥胖”的體型。一般而言中廣型肥胖個案其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是一般人的4 至10 倍。罹患代謝症候群雖然短期之內無明顯病徵,但它卻是腦血管意外病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等疾病非常重要的警示指標。許多證據顯示,代謝症候群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不可輕視。 代謝症候群的範圍......   (詳見全文)


point(1467)認識痛風 及飲食原則 三軍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廖文評醫師   閱覽人次: 1660  (2012-11-22)
關鍵詞:痛風;尿酸;普林;廖文評;
2. 對痛風的誤解 尿酸,是指尿液比較酸嗎? 痛風 = 帝王病 = 富貴病 = 有錢人的專利? 痛風 = 歐吉桑專利? 尿酸過高 = 痛風? 痛風,不可以吃豆類或肉? 痛風, 頂多就是疼痛罷了? 尿酸偏高,一定要吃藥? 啤酒才會增加尿酸,日式燒酒不會? 運動一定會降尿酸? 飲食控制就夠了,不必靠藥物?
4. 國內痛風盛行率 臺灣痛風的高盛行率位居世界首位,痛風的患者數高達五十萬人,尿酸過高的人數更高達五百萬人。 國內痛風盛行率從國民 80 年後達 2% ,遠比日本高出 10 倍,也比美國高 2 倍。
5. 危險因子
6. 易得痛風者 = 大吃大喝後的中年肥胖男性
7. 尿酸,是指尿液比較酸嗎? 錯! 人體有 60 兆個細胞,年老細胞會死亡,新生細胞會再生,這個過程叫新陳代謝。 普林 (Purine) 是合成新細胞的重要原料。 普林,最後在肝臟分解成尿酸 = 廢棄物 只要有新陳代謝,就會產生尿酸。
8. 痛風 = 帝王病 = 有錢人的專利? 錯! 痛風名人:亞歷山大大帝、凱薩大帝、達文西、牛頓、達爾文 不良飲食習慣越多,痛風機會越高。 忙碌,飲酒過量,壓力過大,缺乏運動。
9. 痛風 = 歐吉桑專利? 錯! 青壯年患者遽增,痛風不再是老年人專利。
10. 尿酸過高 = 痛風? 錯! 但尿酸高者,痛風發作機率較高。 正常尿酸值: 男性≦ 7 女性≦ 6 高尿酸血症 = 體內尿酸的值超過正常值,身體可以完全沒有症狀。 痛風 = 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中,引起關節發炎,產生劇痛,如風而來,毫無預警。
12. 痛風的慢性化 痛風石,又稱痛風結節。 原因:尿酸值長期沒控制好 會破壞骨......   (詳見全文)


point(1466)(專業、一般) 藥物治療應權衡利益與風險:由愛妥糖之膀胱癌事件淺談面對藥物警訊的處理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新陳代謝科 郭熙文慈  閱覽人次: 1191  (2012-07-10)
關鍵詞:郭熙文;愛妥糖;糖尿病;藥物治療;
糖尿病會導致病人發生許多併發症,而造成病人失能或死亡。有關心血管的併發症,尤其嚴重,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等。根據統計糖尿病人因心血管併發症造成的死亡約佔所有死因的七成。因此糖尿病的處置,不僅需要注重血糖的控制,對於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例如:血脂異常、高胰島素血症、高血壓及肥胖等也須加以控制,其治療目標甚至比一般其他病人更加嚴格。
2011年6月份的某日,有病人忽然拿張新聞報導,要求我換藥。仔細看了一下,是報導國外研究稱,使用pioglitazone(原廠商品名Actos:愛妥糖),會增加糖尿病病人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導致歐洲宣布下架的報導。雖然當下立即針對這點與病人做了衛教及討論,對病人的治療方式取得共識,但之後與同儕交談中,發現在其他專科也有病人相同要求的例子。所以針對這個事件,也對於這些諸如此類的相關藥物警訊的處理方式做一個探討。
糖尿病病人與家屬在衛教中被教導病人飲食需要節制、運動要規劃、隨時注意血糖控制是否良好,還要隨時面對可能的併發症。因而糖尿病病人本人及家屬平日對於相關資訊都非常關切。只要糖尿病藥物一有風吹草動,病人馬上引起討論甚至恐慌。但是處在醫療第一線的我們如何衡量這些消息,如何才能在衡量治療利益及風險平衡下,做適當的對應,避免傷害彼此間的互信關係及病人與家屬的恐慌?
針對類似藥物相關警訊,我們大概可分為幾點來逐項討論:1.查證消息來源。2.疾病與藥物的關聯性。3.依臨床證據之效益及風險比。4.後續處置方式。5.如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   (詳見全文)


point(1465) (專業、一般)男性勃起障礙為後續心臟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預測指標 鄭柏樹 洪堯勳* 光田醫院沙鹿總院泌尿科 東海大學高階醫務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閱覽人次: 1009  (2012-06-09)
關鍵詞: 男性勃起障;泌尿科;心臟血管疾病;中風;
前 言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ED)常在中老年男性發生,其定義為無法有足夠的勃起來完成性行為。40-70歲男性,約52%有勃起功能障礙(ED)(1) 男性勃起障礙的原因很多,如心因性,血管性,神經性,荷爾蒙低下等,而以血管性居多。和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常合併發生,因此被視為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疾病之一。勃起功能障礙過去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等疾病的後遺症,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勃起功能障礙發生在很多血管疾病之前(2)。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內皮細胞因老化及其他如血壓、血糖、血脂肪等諸多因素影響,逐漸由功能異常(endothelial dysfunction)而演變至血管硬化(arteriosclerosis)及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而
陰莖血管比之心臟血管和腦血管有較小的管徑(3),因此其發生阻塞的時間也比較早,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也就成為觀察後續是否發生其他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腦中風及下肢循環障礙等疾病的指標。
在台灣心臟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為中老年人死亡的重大原因,其危險因子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吸菸等(4,5)。許多報告指出勃起功能障礙往往早於其他器官的血管疾病,但台灣的文化背景與傳統觀念,雖有勃起功能障礙,卻羞於尋找醫療,因此喪失早期診斷和預防治療心血管和腦中風的機會。45-60歲男性性活動約每週1-2次,而大多數健康檢查為每年一次,所以勃起障礙比一般健康檢查的異常,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更容易被主觀察覺。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早期預防才能避免延誤就醫及浪費醫療資源。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屬重大
疾病,在健保支出上佔很大比例,如果能早期察覺徵兆,加以預防,當可避免重大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發生及節省醫療費用。而勃起功能的診查在大多數的健診中並未列入為必要項目。
本研究為了解台灣地區男性在診斷為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之後,發生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之比例,並
與其他無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者,發生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之比例做比較,兩組都連續追蹤五年,來探討器質性勃起障礙是否能做為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預測指標。
研究流程
本研究進行之流程共分為個四階段:第一階段為了解及界定研究主題,從觀察到之現象提出研究背
景、動機與目的。第二階段針對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及勃起障礙的起因以及全身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做探討,透過相關研究整理,作為探討之基礎。第三階段對研究方法做詳盡的介紹,並說明本研究資料萃取的條件並利用統計方法找出其相關性。最後階段根據研究的過程與結論提出改善與建議。文獻探討當陰莖勃起時,陰莖海綿體的血流增大6倍,而靜脈則收縮阻擋血液回流,陰莖因而勃起。陰莖的灌
注由三個器官系統控制:神經系統,循環和內分泌系統。
神經系統控制血管擴張與收縮,由大腦皮質脊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感覺神經組成管路系統,此系統
任何管路或傳導物質發生異常皆可導致勃起障礙。循環系統提供血流,經由內骼動脈,腹下動脈,陰莖動脈到海綿體。任何動脈的阻塞均可導致勃起障礙......   (詳見全文)



下一頁

【如何辨識健康網站網頁的良窳】

看有無表明︰

  • 1. 著者︰姓名、所屬單位、有關事項。
  • 2. 內容屬性︰參考文獻及來源,著作權。
  • 3. 公開性︰網站所有權、內容性質、編輯工作人員的資歷。
  • 4. 時效性︰貼出及更新的時間。(JAMA. 1997;277:1244.)

【健康資訊網首頁】 【老醫之家】【回分類索引首頁】

(吳昭新醫師; By Jau-Shin Wu, M.D.,Ph.D.)

自訂搜尋


(每日精選)Since Jan. 01, 2008
(TMN) Since June 09, 2002

Olddoc Since Jan. 01, 2008

(TMN) Since Jan. 01, 2008

老醫之家-日語版
老医のホーム(日本語ページ)
オーボー真悟のブログ
呉昭新;オーボー真悟;瞈望
台灣文學部落格
呉昭新;瞈望
俳句を語る
呉昭新;オーボー真悟;瞈望
Dr. NGO's HAIKU note
CS,NGO (oobooshingo);Anthony WU
瞈望 的部落格(shingo)
呉昭新;瞈望
第二屆東京詩歌祭及第六屆世界俳句協會大會2011記錄影片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呉昭新;オーボー真悟;瞈望